刚来成都的时候,我和同学去了新都的桂湖公园,园内有一个升庵祠,就是那个状元杨慎的。这里原是杨慎的老宅,现今变成了纪念他的祠堂。园内莲花朵朵,像一位位美女,簇拥着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景色甚是美丽。这就是第一次接触到杨慎,虽说是很久的事情,还让我记起那次游园。
后来,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经常听的主题歌,就想这首歌是谁写的,这样豪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辈樽柿暇故俏颐亲丛裳钌餍吹?,是他的《二十一弹词》中的《说秦汉·临江仙》。他真是位多才多艺的人,佩服至极。
其实,杨慎和解缙、徐渭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超级才子杨慎被贬云南地区,整天看书,被评为博览第一,人称“无书不读”,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并且他是四川在明朝唯一的状元,公元1511年,他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修撰。这些足以说明说明杨慎的博学,说明他杰出的才能。
不过,我们的这位状元郎也真是出身名门,公元1488年他出生在北京,当时他的父亲杨廷和任明王朝翰林院检讨官。他的父亲就是四川新都人,母亲黄氏和苏东坡一样是眉山人,所以杨慎就是名副其实的蜀地人。有史料记载,杨慎六七岁就能将许多唐诗倒背如流,十岁的时候赋诗作文的思路已经很敏捷,到了11岁就能写一些佳句。这可能与他受父亲母亲耳濡目染有关,父亲是当时朝廷的要员,后来成为朝廷首辅,母亲是蜀地的名门闺秀,对诗文有一定的研究,这些难道不影响到他吗?杨慎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和《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并称杨慎为“小友”,这在《明史》中有记载。升庵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公元1511考中状元,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但我认为,杨慎不应该走上政治舞台。虽然成为状元,可以不去理会朝廷的事,但这也说不过去,那你读书干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杨慎的仗义执言,最终导致他一生颠沛流离。
杨慎生活的时代也是悲摧的,他中状元是明武宗5年。这位武宗皇帝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的叛乱,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手下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统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但武宗喜欢嬉戏玩乐,这是杨慎看不惯的。本来作为翰林院的修撰官和专为皇帝讲课的“经筵讲官”,就要为皇帝负责本朝的历史文献记录和各种重要书籍的编撰,也要为皇帝和大臣开展有关经史方面的讲座,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明武宗带着亲信去居庸关外消遣散心,可能长时间的休假不理朝政,此时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已经成为宰相,站出来反对。但明武宗那管这些,我行我素,带着他的亲信扬长而去。这让杨慎看不过,更有甚至,那个明武宗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还大选民间美女,来满足他虚荣变态的心理。杨慎最后再也看不下去了,以“经筵讲官”的身份写了份《丁丑封事》的奏章,叫人火速送到居庸关外供皇帝阅览。也整的很神秘,这份《丁丑封事》的奏章被密封在一只黑色的口袋里,专送皇帝。此时的明武宗,哪管这些,一边同美女饮酒嬉戏,一遍拆阅了这份奏章。当看到“轻举妄动,非常出游”等刺目的字眼时,顿时火冒三丈,依然我行我素。杨慎看到这些,心也凉了半截,因此装病回四川老家新都去了。这不能不说是杨慎的悲哀!
但这种悲哀还算是小的,在后面明世宗的年代,他的命运就更悲惨了!回到老家,此时他的原配夫人王氏也因病去世,他又续娶了蜀地遂宁黄珂之女黄娥为妻。官场失意,爱妻离去,让这位才华横溢的状元失落到了极点,好在黄娥娴熟美丽,她又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才华,成为他心灵上的知音,他们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但这段在老家的美好时光,也许是这位状元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公元1521年,被明世宗重新启用为“经筵讲官”的杨慎又来到了北京。因为这以前明武宗在江南游玩时溺水而亡,明世宗继位,但就是因为杨慎的回来,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这个明世宗嘉靖皇帝,是明武宗的堂弟,因为明武宗没有孩子,才得以继位。可能是明朝的皇帝都有个性,向来我行我素,每个皇帝都不安分,有喜欢当将军的,也有喜欢做木匠的。这个明世宗作为明武宗的弟弟,应该尊武宗的父亲为“皇考”,但他就要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非要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这是皇家礼制是不允许的。三纲伦理是他的先祖已经制定好了,不能随便修改,就要说服天下人心。群臣极力反对,此事一拖再推,这期间杨慎的父亲杨廷和也因为与这个明世宗政见不合被迫离职回家,杨慎也在极力反对。大明朝首辅离开了,明世宗马上尊自己的父亲为“恭穆皇帝”,真是一不做二不休,毫不顾忌群臣的反对,闹得朝廷乌烟瘴气。公元1524年,“大礼仪”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泵魇雷谙铝罱谌讼纶⒄龋背≌人勒?6人,抓了134名闹事者。十日后,杨慎和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庭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虽然完成了追封大典,但这个嘉庆皇帝余怒未消,把180余名大臣贬黜出宫。杨慎的罪名最重,被发配到遥远而荒僻的云南保山少数民族地区充军,并且勒令“永远充军”,不得返回京城和故乡。这就是嘉靖皇帝,这样不近人情,因为痛恨,所以让杨慎永远不能翻身了。
也真是这样,杨慎的后半生在云南度过的,最后也终老在那里。这个嘉靖皇帝,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嘉靖皇帝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赦免,按明朝律令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即现在保山一带。
而正是在云南的几十年,杨慎的文采喷薄而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状态,许多诗词歌赋都写了出来。政治上的失意,转化成对文学的狂热,对沿途风景的描述,咏物以寄予自己真正的人格和理想。虽然自己政治上失意,但杨慎人关心人们疾苦,不忘国事。整整35年,几乎相当于他在北京和四川的全部岁月。杨慎夫妇向云南少数民族传播中原文化,余下的时间都是思乡与痛苦的回忆中度过的。他强烈感受到一种孤单的滋味,每天都会坐在保山荒凉的山坡上,久久注视着天边升起的月亮,感受时间从身边悄悄流逝的声音。永远得不到皇帝的青睐了,自己真正变成了一个老头子,额头爬满了皱纹胡子长长的,头发已经白了,他就是当地的一位老人,再普通不过了。自己的妻子也已经老了,好在多年的相濡以沫,已经让他们感情渐很深。皇帝抛弃了自己,杨慎也永远不会去见那个昏庸的皇帝,他对那个君王失去了信心。
公元1559年7月6日,杨慎死于他充军的保山。公元1567年,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明史》说他是整个明朝“记诵之博、著作之富”的第一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称杨慎“赅博圆通,究在诸家之上”。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被充军云南,杨慎在文学上的成就有可能与李白、苏轼相媲美,而且他的政治生涯也会有一个辉煌的顶点。
杨慎的夫人黄娥也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列。她世称黄安人、黄夫人,故乡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杨慎对自己妻子的才学叹赏之极而特别崇拜,称黄娥为“女洙泗(女孔子),闺邹鲁(女孟子),故毛语(女毛公)”。她的《寄外》充满了对夫君的思念,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陪伴杨慎离开京城,她的容颜美丽,高贵而哀戚,目光中依然保持着她一贯的坚定和温存。送她去滇西,自己到新都将与夫君分开。此去云南,前途命运如何,杨慎怅然写下:
楚寨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娥更是悲从中来,也填了首《罗江怨》:
关山转望赊,程途倦也。愁人莫与愁人说。离乡背井,瞻天望阙。丹青难把衷肠写。炎方风景别,京华音信绝。世情休问凉和热。
可怜黄娥空留在新都,等待杨慎的归来,当接道他的家书,戚戚然写下《黄莺儿》:
积雨酿春寒,见繁花树树残,泥途满眼登临倦。
江流几湾,云山几盘,天涯极目空肠断。
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杨慎1559年云南病故,年过花甲的黄娥女万里奔丧,到泸州迎得灵柩返回归葬。这样的结局是悲凉的,让我们也感到特别同情。虽然他们是夫妻,却不能长相厮守,见面了只有在夫君老死的时候,这是何等悲哀!
文中对杨慎的诗文引用的相对少,因为他已经为我们所熟知,而他的夫人黄娥大家相对陌生。杨慎是四川明朝唯一的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是四川人的骄傲,也是全国人的骄傲。站在新都的升庵祠前,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仰望蓝天,仰望这位蜀中先哲!
2015年3月13日于新都桂湖公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