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寻找成都消失的河流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5-08-04热度:0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成都就是这个“天府之国”的中心,是重中之重。李冰修建都江堰造就了这个天下粮仓,更是塑造了成都这个“锦城”。其实成都就和现在的苏州一样,河流众多,河网密布,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近来对成都的河流和桥梁特别感兴趣,经常无意识走在河边,数着它上面的桥。

听多位老成都说,成都消失了几条河:解玉溪、金河、御河还有水碾河。解玉溪、金河和御河本来就是人工河,消失时他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们也是在原有小河河道上掏挖而成的。水碾河纯粹就是府河在成都平原的一条小支流,消失完全是成都发展的结果,而且消失就是几十年前的事。

成都自古以来被二江环绕,这就是府河和南河,还有从西向东横贯城中的金河,环流皇城的御河,以及摸底河、沙河、龙爪堰、干河、水碾河、肖家河、解玉溪……数不清的河在涌动,河岸垂柳,两岸架桥。成都人生活在岸边,在廊桥上贸易,在船头易货,在河岸边观景。有河就有桥,当年的成都可谓一座桥梁博物馆,各种功能和式样的桥梁横贯河流之上,有彩虹桥、磨子桥、孔桥、玉带桥、廊桥、索桥、木桥、弯弓桥等,单从桥名和桥型就可以引人遐想联翩。

成都在唐朝时期原名“罗城”,最早有4条河贯穿东南西北,分别是府河、南河、金河、解玉渠。它们构成了城下之濠,以巩固成都城防。历时千余年,只有府河和南河保存至今,金河在上世纪60年代被废,解玉渠消失得更早,元朝就没有了。

元朝时马可·波罗也曾来过成都,他这样描述成都:这座城市有许多大小河川发源于远处的高山,水从不同的方向围绕和穿过这座大城,供给城市必需的用水。有些河川宽达数百米,有些宽两百步,而且都很深,城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在其中的一条河上,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结构,装饰着红色的图书,上面还铺上瓦片,整个桥面上排列着工整的房间和铺子,经营各种生意。其中有一幢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吏的住房。凡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交纳一种通行税。据说皇帝陛下每日从这座桥上收益一百金币(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当然这座桥就是当时的廊桥。

解玉溪是从成都城西北角进城的。在宁夏街的西城拐城墙下还留有水洞子,解玉溪的水就是从那里引进来的。河水经过现在的江汉路、白家塘、王家塘、青龙街、西玉龙街(青龙和玉龙都是指解玉溪)、玉带桥、东玉龙街、玉沙街,到锦江区的桂王桥。今天的桂王桥南街、北街以前都是河。再向南流到梓潼桥,从梓潼桥南口向偏东走,到东锦江街(原来叫诸葛井街),再往南越过东大街,然后向东横穿义学巷、红布正街、磨坊街,到东门水洞子,从城墙下的水洞子出去。出去是青莲街,斜穿大川巷,进入府河。解玉溪主要流经北城和东城,解决居民用水。

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载《大明一统志》:“解玉溪在大慈寺(今锦江区内)中,与锦江同源,唐韦南康(韦皋)所凿,有细沙可解玉,寺有玉溪院?!闭盘朴ⅰ妒駰冭弧肪硐拢骸懊鞯略辏ü?34年)六月,(孟知祥)幸大慈寺避暑……广政元年(公元938年)上巳游大慈寺,宴从官于玉溪院?!痹阎端昊屠銎住罚骸捌咴缕呷胀硌绱蟠人律杼?,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这里的锦江也是指解玉溪。解玉溪的开凿是在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皋任西川节度使,自西北引内江水入城,经城中斜向东南至大慈寺,于东郭附近仍流入内江。这里的内江就是郫江(即今天的府河上游),解玉溪的开凿,大概是引水入城既方便了城内生活所需用品的通航运送,也可以解决洪涝时城中积水的排泄。取名解玉,是因为溪中之沙(大概是金刚砂一类),可以解玉。解玉溪的开凿在城中与新兴的大慈寺相邻,遂成为游览胜地,还修建了解玉院供官员及市民游乐。

在成都的街道地名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解玉溪的信息。陶亮生先生在《成都街名琐记》中指出:锦江街不见江的原因是当时其街在解玉溪旁,市民称解玉溪也叫锦江,其后溪流干涸淤废,故无江可见。同样在《岁华纪丽谱》“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中的“锦江”也同指解玉溪;玉沙街也是濒临解玉溪,有玉器作坊,可取溪水夹带之金刚砂解玉,故名玉沙;玉带桥在解玉溪的转弯处,其形如带,上有石桥,故名玉带桥。成都西北的白家塘、王家塘、子龙塘等“塘”也是解玉溪干涸后留下的塘名。流沙河先生在《老成都·芙蓉秋梦》中讲到梓潼正街时,说“千年前的唐代,此街是一条河,河床出产优质金刚砂,可以解剖玉,故名解玉溪。河水是从西北城角水洞子入城的,流经通顺桥街、西玉龙街、玉沙街、东玉龙街、桂王桥街,蜿蜒流到此地,仍向东南流去。又经过东锦江街,流过大慈寺南门前,从老东门水洞子出城去”,《成都地名掌故》采用此说。这个勾勒与《成都城坊古迹考》所载《宋元罗城与子城图》大概是相符合的,从图上所画位置看,老东门水洞子,大概在合江亭附近。

关于解玉院,流沙河先生说千年前的大慈寺的西墙,贻近今福兴街、科甲巷、城守街一线,墙外有解玉溪的潺潺流水,由今梓潼桥正街(当时还是河床)流到这里来,沿着墙外一直向南流去。寺的西墙开有侧门,入门即解玉溪院。取名玉溪,可知此院必在解玉溪的东岸。广政元年(公元938年)上巳节(阳历三月上旬)孟昶19岁,在此院宴从官,人人赋诗。这是仿效兰亭曲水流觞之会,文人雅事……玉溪院的位置,估计在今省图书馆附近一带。

韦皋开凿解玉溪时,成都的双江(外江与内江)并流都是流经城南,而城北无河道,解玉溪所引的内江是由西北靠城边,向南,与外江并流,因而流量巨大。到晚唐高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抵抗南诏入侵,开始在旧城外修建罗城,“遂作縻枣堰(今九里堤)转内江水从城北流,又屈而南与外江合”(《舆地广记》)所开的江叫“清远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府河雏形。由于清远江与解玉溪同引内江水,解玉溪的流量必然相对减少,另外战乱、朝代更替,当政者不主持疏流,随着时间的流逝,解玉溪流水渐细渐小,最后在明代淤塞,干涸,直到变为平地,留下的仅是那些因溪而架的桥梁和临溪街道的名称了。

金河,则是古“郫江”南支流经“石人坝”、“铁门槛”、至今天十二桥,与北来的西郊河汇合,由古“水西门”城门洞下,经方池街、人民公园、西御街、东御街、过青石桥、光大巷、耿家巷、红石柱街、龙王庙街、下莲池正街等地,在合江亭处与府河交汇,流入锦江,其形状如衣襟,所以叫“襟河”,后又叫禁河、金河、金水河。具有供水、排涝、泄污、通航等综合功能。金河全长5公里,穿城而过,今天的青石桥曾横跨金河,相当壮观。此河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公元853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白敏中主持开凿了禁河,后更名为“金水河”。五代末至两宋,成都处于暴雨洪水的多发时期,河渠湮塞水灾不断,地方官吏虽多次治理,但成效甚微。到宋末元初,成都长期处于战事中,金水河淤积已十分严重。公元1566年,整治之后的河道没有再改变,水西门入城,水东门出城,全长5087米,可行小船。清朝时,四川巡抚谭纶和成都知府刘侃等人为使这条河能通舟,进行了疏浚,使河水深约3米,河面宽约10米??上Ш镁安怀?,到民国年间,水上交通逐渐被陆上交通所取代,河道虽年年有修,但是基本成为一条死河。1950年春,成都市政府组织群众对金河进行了疏掏,修筑堡坎、进水闸,改建了金河上的4座桥梁,河道又开始畅通起来。金河虽然消失了,但留下来一串串金河上的桥名,如锦江桥、卧龙桥、青石桥、向阳桥、拱背桥、大安桥等。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在宋代,金水河上有8座桥;到清雍正年间,桥增加到10座左右;到清乾隆、嘉庆以后,金河上的桥增加到22座之多。 

现在成都只有任由人民公园的北面还存在一段金河的遗迹,并在其旁边刻碑留字,让人们记住那波光粼粼的河道。并且在附近有一段路被称为金河路,金河宾馆的前面,属于蜀都大道上一段。

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四川地方当局遵照朝廷诏令为朱元璋之子朱椿兴建蜀王府。蜀王府宫城东为今顺城街一线,西至东城根街,南边最远抵红照壁一带,北边以羊市街、西玉龙街为界。蜀王府的宫墙先为砖砌,嘉靖年间改为石砌。宫墙高3丈9尺,周围5里,四周蓄水为濠。许蓉生说,这就是后世成都人所谓的“御河”,御河边上有了今天的东、西御街。御河引金河之水,自当时的新声剧场以北,经西华门街,围绕皇城,再经东华门街流入今锦江区内的染房街,金河恰好又从那里经过。这条“皇城河”,足有两公里长。

据明正德《四川志·藩封·蜀府》载:蜀王府“砖城周围五里,高三丈九尺。城下蓄水为濠,外设萧墙,周围九里,高一丈五尺。”环绕皇城的“濠”称御河??梢韵胂螅笔惫钗《胨菩∽辖?,又引水绕宫城为御河,御河和皇城内的龙池相连,河上舟楫往来,好不热闹。御河和金河流经城中心,当时由一条小河相连,还可以行船,附近的街就叫小河街。

1952年至1953年,成都市对御河进行了改造,这次改造并非填埋,而是清浚和整理环境,改造后形成绕皇城西、北、东三面的马蹄形新河,全长21公里,由饮马河引水经西马棚街、东门街、平安桥注入御河。改造后的御河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御河通过一条小河和金河相连,这两条河便是贯穿城区、人们生活和玩耍不可或缺的部分。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于对国际形势的估计,我国突出了备战问题。1969年8月始,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1970年12月,决定填埋金河、御河,改建成防空工事,全城男女老少参加了义务劳动。据有关资料,当时成都市调动了124万人次,消耗将近两千吨钢材、1万吨水泥,1200多立方的木材,用了8个月的时间,把御河变成了地道,御河最终被改为了人防工程,部分河段现在成了地下商场。从此,御河便在成都的地图上消失了。在此之前的1968年,老皇城旧址上的明远楼和致公堂等古建筑也被拆除。

现今成都饭店的位置,说这里曾经就是“水碾河”流经的地方,而成都饭店原址就是一个很大的“碾房”,里面有水车,人们在里面碾米、做挂面,全靠水做动力。水碾河由北向南流到九眼桥,差不多六七公里长,河宽六七米,水很清澈,下河洗澡成了他和孩提时伙伴们的家常便饭。现在水碾河彻底离开了我们的视野,被城市无情地抛弃了,只留下街名,还让我们想起那条消失的河流。不过水碾河街市东西向的,但原来的水碾河是南北向的。

现在,由于城市的发展,许多河流更是面临被填埋。西郊河许多河段被盖上了盖板,只有在三洞桥以后到汇入另一条小河,水量增加,一直到它汇入南河,才清晰看到这段河。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肖家河、鸡头河、小沙河等河流。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无法回避,当年马可波罗对成都河流的描述只能成为追忆。

                                                                                           2015年4月23日于成都家中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凉山之缘

下一篇: 下定决心忘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