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再读金锁石林

来源:作者:剑熔时间:2015-08-04热度:0

再读金锁石林

作者:剑熔

     第一次去金锁石林,还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我已经在铜川呆了三十年,每一次从单位下铜川都要路过石林的山脚下。
    知道金锁石林是一次偶尔。有一年,在铜川市作家主席团会议上,搞摄影的副主席贾福义风尘朴朴赶到会议室,一进门就说:对不起,刚从石林回来,拍了不少照片。有人就接了话:你去云南了。贾一听摇头忙解释:不是云南,是咱铜川的石林,离金锁关不远,刚刚发现的。不久,铜川日报刊登了他的风光照片,的确很美。
    有一次,我们去铜川办完事,因返回的时间早,便提议大家去石林看看。我随之打电话询问去过的朋友,朋友说:过金锁关到了何家坊三号信箱拐上山,很近,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石林。
    那次去,村子及石林周围都是原始状态,穿越高过我们的玉米地,石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灵巧、出奇、百态,让人的想象在此打开了闸门,喷涌而出。那时我就想:这里的石头会唱歌。
    这次去正值盛夏,我们一家人自驾,半个小时就到了金锁石林,主要是观太阳花海,赏石林奇观。
    这几年,石林位居的印台区,正在打造这一景点,使之与姜女祠、金锁关、玉华宫连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再次光临石林,也就有了探秘的想法。虽然前多年来过一趟,只是饱一饱眼福,这次来在渠家庄村,与一位老者坐在核桃树下的荫凉下攀谈起来。我为老者递上烟:老叔您好!老者笑着接过烟:啥事?我坐在老者旁边的石头上:老叔,我想了解一下咱这石林的情况。老者一听笑了几声,随之抽了口烟:小子,你是问对人了,我一辈子住在这里,守着石寨子,也就是你说的石林,对她我清楚着哩。
    老者打开了话匣子:石林有三万多平方米,是天崩地裂形成的,我爷爷的爷爷在世时,都有了石寨子。石寨子是砂岩地貌,据说很早很早的远古时代,这里一片汪洋大海,海底冲刷形成了砂岩沉淀层,后来海底升高成了陆地,岩层经过风雨溶解切割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你们听说过杨六郎镇守“雄关天堑”金锁关的故事吗?
    我们点了点头,没敢打断老者的话。老者接着说:杨六郎镇守金锁关,他的兵在那里屯住呢?就在石寨子。当时,金锁关一有情况,消息传过来,这里的兵骑上马扬鞭数分钟就到了?;褂幸桓鲈颍驮谡饫锏谋绻吡硪惶趼?,可以直插敌人身后,断了他们的后路。这也证实了前多年我听说的此石林为杨六郎屯兵之地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还需要专家的考证。
    女儿和我的小外孙女在一旁摧着去石林,我们只能告别老者向石林走去。
    穿行石林,只见怪石林立,突兀峥嵘,鬼斧神工,那些石峰、石柱、石笋形态各异,可以说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面对石林,我再一次被她的美、她的灵动所感染。

    在石林,有的石头似群兽聚会,有的石头似雕塑画廊,排排石阵间峡谷错落,曲径通幽。那分明是一只雄鸡,在漫长岁月里啼叫。那只雄师盘居山顶,风是它的吼声,传出很远很远。那些猴子,散留在山坡,或注目,或翘望,或调皮的样子,引人发笑。那只鸟,在这里呆的时间久了,有点发胖,已经飞不起来了。那些怪兽,面目难以形容,却镇守着这片石林。那只石牛,卧在不远的田地里,等待一次次耕作。那面悬崖,站在山顶的平地上,给人一种“铜墙铁臂”的感觉,崖壁上让思绪放飞,头像、飞鸟……。
    在石阵的峡谷间行走,我们已是大汗淋漓,偶尔一阵凉气袭过来,我们好奇的伫足寻找,原来是枝条下一个不深的“洞”中传来的凉意。有游人站在里面说:爽,简直是太爽了,真凉!
    我们这一次来,看到数百亩太阳花在风中摇着期望。想想,太阳花的浩浩荡荡,包围了村寨,包围了石林,包围了小小的我。山上新修的亭子,石阶小路上流动的人影,让石林不再寂寞,不再孤独。
    西部美景如群星,金锁石林独风骚。石林,一颗耀眼的星,一颗闪亮的星。
    再读金锁石林,我仿佛看到石林的灵禽、怪兽在和鸣着。我也在想: 雄关金锁旁,山里的石头会唱歌……  
      
简介:作者简介:剑熔,男,原名李建荣,60年代出生在陕西富平,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诗文集《山野风铃》,诗集《风牵着的手》、《家园书》、《矿脉》。在《诗刊》、《中国铁路文艺》、《阳光》、《天津文学》、《边疆文学》、《延河》、《飞天》、《山东文学》、《青海湖》、《黄河文学》、《西北军事文学》、《椰城》、《雪莲》、《上海诗人》、《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江南》、《诗歌月刊》、《绿风诗刊》、《散文诗》、《诗选刊》、《中国散文诗》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字。

通联:727101 陕西省铜川矿业公司下石节矿办公室 剑熔 (真实姓名:李建荣),邮箱:vertljr@163.com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乐走邙岭

下一篇: 凉山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