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李冰:我们应该记住的英雄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5-06-12热度:0

说李冰是英雄,一点也不为过。在我认为,他的功劳远远大于孔子,高于关羽,因为是他的都江堰工程,创造了天府之国,泽被后世。

李冰,约是公元前302年至公元前235年,战国时秦(先为魏国)国人。他原名李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魏国永泽人,也就是我的家乡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和三国时的关羽是真真正正的老乡,想来他们的村庄就仅相隔几里地。虽然有说李冰是蜀地羌地人,大约现在汶川和北川一带,又一说是陇西李氏后裔,也就是现在甘肃陇西人。但《李氏家谱》和《李冰家庙》等有关史料考证,李冰生于现在解州镇郊斜村。公元前290年,也就是秦昭王十七年,随魏国向秦国献河东400里地而为秦民。

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替代张若。张若是秦灭古蜀侯蜀地的第一任郡守,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灭蜀国,以张若为蜀国守。张若主持修筑成都城和郫城、临邛城。张若在蜀地三十余年,辅佐了三代蜀侯公子通、蜀侯辉和蜀孙绾(被怀疑谋反),三代蜀侯都获罪被杀,只有张若居官如故。秦昭襄王杀死公孙绾后,不立蜀侯,专以蜀守张若治蜀。后张若东征楚国,得到巫郡和江南之地,作为秦的黔中郡。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在秦对蜀的统治稳定后,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军事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于是李冰在这种形式下来到了四川。想来李冰在来蜀地前已经在治水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不然秦昭王也不会冒这样大的险,因为蜀郡的郡守主要是来治水的。

《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李冰能知天文地理,且注重实地考察,最远到达松潘。任蜀郡太守后,他对蜀地的水灾进行了全面考察,特别是成都平原的水灾的来源。流经成都的岷江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中,从源头到成都平原落差3500多米,在现在的都江堰附近进入成都平原,水产生的势能很大,往往冲毁河堤,泛滥成灾。并且上游带来的泥沙淤积在这里,抬高了河床,加剧水患。就在都江堰的西南边,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到春夏洪水季节,往往出现东旱西涝。究其原因,没有解决水的合理流向。这是解决成都平原水害的关键,开明王朝鳖灵虽然是治水的专家,但渠首位置选择偏下游,所以治水没有达到目的,也就是治标不治本。当年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办法,李冰当然要沿用。“凿离碓(堆),避沫水(青衣江)之害”这在《史记·河渠书》中有记载。

李冰首先召集蜀地的人,废除开明时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到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玉垒山处,就可以保证饮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决策。凿宝瓶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我们现在可以去想象当时工作的艰苦,那是坚硬的石头,活生生要劈开一条流水的通道。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作的“离堆”。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这是我们现在游览都江堰时都可以看到的。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李冰既是一个中国远古时代的官吏,一位务实的官员,也是一位水利学家。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这样写道:“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为官位而成为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他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倍杂谖依此?,李冰是一位英雄,他来四川并没有看重官位,看中的是怎样为四川乡亲奉献,怎样解决四川人们的水患,为蜀地乡亲谋福祉。在中原地区,在河东地区,他有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有着安逸的生活,但他来到了四川,因为四川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殚精竭虑,累死在治水的工地。当然,秦国的统治者当初把蜀国作为他的战略基地,地位特别重要。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这是秦国相国司马错说的,他完全从战争和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蜀地的重要性。李冰当然也知道这些,但他更是考虑到蜀地人们的生活,需要安定,远离灾难?!按饲钥尚兄郏杏嘣蛴霉喔?,百姓享其利”,连《史记》都这样说,千秋伟业,这是给李冰带给身后的荣耀。不知原来是否用来行舟,现在并没有看到渠内行舟,也许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人们把李冰的水利灌溉系统利用到了极致。

宝瓶口挖开了,但水怎么过来?但是由于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东岸有玉垒山,地势东高西低,那么在枯水期,江水就不爱往东面流,成都平原就仍然得不到灌溉。接下来就需要修建分水“鱼嘴”,把一部分水导向内江。就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堤就叫做“分水堰”,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叫做“鱼嘴”。现在一般把这个工程统称“鱼嘴”。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分水堰,等于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爱流入宝瓶口的问题。另外,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那么当丰水季节的时候,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流入较高的外江。

解决了分水问题,成都平原良好的灌溉能得到有效运作。但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洪水季节大多数水流入内江,就会出现洪涝,那怎么受得了,不把在成都平原居住的人又变成了水中的鱼儿?还有在丰水期出现大量的泥沙,堵塞河道。当然我们的水利学家李冰自有他的解决办法。于是又在分水堰河离堆之间修建了一条飞沙堰。所谓的堰,和堤的共同点是拦水。但其区别就在于,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拦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飞沙堰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宝瓶口很狭窄,在丰水的季节,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那么,高出来的水,就全都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回到原来的水道,也就是外江了,这就保证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另一个妙用在于,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型的,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到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下层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堰,翻到外江里。这又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据说几吨重的大石头都会翻滚过去。真是一举两得,设计何其精妙!其实分沙堰也是对流入内江的水进行了第二次分洪,多余的江水依然回到外江。也就是说,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真个成都平原。

这样,建成后的都江堰江水经过“鱼嘴”后,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这就是李冰,中国古代优秀的水利学家,那个时代延续到现在的英雄!当时在李冰的故乡,河东盐池的开发初见成效?!叭斯た训匚瑁彼嗳肫枘?,利用日光蒸发晒制食盐”,这本是制作食盐的“垦畦浇晒法”,但李冰也应用到水利工程上来了,这在分水堰和分沙堰均有一定体现。

李冰为了控制内江的水流量,还建立观测水位的标尺,作石人立在江中,这可能是中国最早水量观测记载。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掏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吧钐蕴病本褪撬堤屯谟倩诮椎哪嗌骋钚悦饽诮抗?,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能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

他把自己的家人也带到了四川,不是享受四川的温暖,而是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为蜀地人谋福祉。现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旁边的山上,就修有“二王庙”,是几年李冰和他的儿子的。他的儿子李金山,被称为“二郎”,后来被演化成二郎神。清朝雍正年间还敕封他为“承绩广惠显英王”,也是由于清朝那时黄河水灾的缘由。二王庙的原址应该古蜀王望帝的陵墓,由于李冰和他儿子李金山巨大功绩,望帝被请了出去,李冰和他儿子成了治理的神,为“川主”,足见李冰在蜀地人心目中的分量。

李冰的治水思想是清晰的,按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思路,采取“分洪溢道,笼石为堤”的办法,建成了这个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是“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观”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治水三字经,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吧钐蕴玻妥餮?,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功在当代,惠泽后世!李冰修都江堰,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把它与中国古代同时代的郑国渠和灵渠相比,别的两个水利工程,在时间的道路上或湮没,或失效,未有都江堰还继续发挥着它巨大作用。两千多年过去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把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它的巨大作用穿越漫长的时间道路,一直浸润到现在,而且还要浇灌未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览了都江堰,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彼涿挥衅兰壅庀罟こ痰募壑?,但他真切感受到这项工程所带来的好处。也许,他没有记述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想到它是那样的浑然天成,与自然那样的和谐,是老天的“杰作”。但德国地理学家李?;舴页圃蕖岸冀吖喔确椒ㄖ晟?,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是后人对成都平原的描述,当然是得益于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位英雄创造了富足安逸的天府之国,让我们“少不入川”。

完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位英雄依然奔波在蜀地,他要彻底改变蜀地人民的生活,依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除都江堰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李冰“识察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此之前,川盐开采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中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李冰还在成都修了七座桥:“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亦)曰笮桥;桥从冲治桥而西出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闭馄咦攀谴蟾汕系谋忝裆枋?。

李冰最后因积劳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妒裰忻ぜ恰肥糙踉亍罢律胶笱掠写筅?,碑云:秦李冰葬所。古蜀记谓: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唐书地理志》载:“大郎(王)庙,在治(什邡)北50里,大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备浇墓偶:蟪侵危窈蟪谴蠖?,李冰逝于此?!短剖榈乩碇尽芳怯校骸按罄?王)庙,在治北五十里,大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崩畋咕驮谑糙逅虻恼律缴铰?,我已经两次去凭吊,感念这位故乡的水利学家。但我宁愿把他作为“川主”神来凭吊,因为他超越了我心中的高度。

英雄的谢幕时这样的悲壮,没有回归故里,只有在异乡的土地上长眠。两千多年来,蜀地人把李冰尊为“川主”,这也许是对这位英雄最好的安慰。但李冰是我心目中最大的英雄,足以比肩任何一个帝王,任何一个治国的贤臣良相。因为他的身后,就是让世界人惊叹的奇迹—都江堰水利工程!

 

         2015年3月11日过都江堰而作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