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舍与得

来源:作者:孙生维时间:2015-07-14热度:0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事情需要有所取舍,舍小取大、舍轻就重、舍身保命都是明智的选择。壁虎遇到危险会断尾自救,海参无法脱身则吐掉内脏,动物们的生存伎俩足以使人增谋益智。

 取舍不光需要智慧,有时候还要有澹泊的心境和豁达的态度。春秋时越人范蠡在辅佐勾践消灭吴国后预感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于是弃官经商,变身陶朱公,避免了一场灾祸。同朝为官的文仲不以为然,只想着要安享晚年了,结果大祸临头时才懊悔不迭。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在朱元璋登基之初就告老归乡,过着悠闲无虑的百姓生活;而众多的功臣宿将没能享受到太平,他们在朱元璋兴起的一次次大狱中或死或废,结局悲惨。生死荣辱皆在取舍之间,令人嘘唏不已!

 物质层面的取舍或多或少有参照的依据,精神层面的取舍要难一些,它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古效仿者绝少。东晋陶渊明不满当时上流社会的萎靡风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放弃了既得的官职地位,留恋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而怡然自得,成就一代隐士的典范。清代郑板桥不攀附权贵,不阿谀奉承,坚守文人的松节石品不动摇,体现了一个文人不俗的个人修为和道德情操。

 取舍的最高境界是舍生取义,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宋代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毅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引颈就义。南明史可法,坚守扬州六个月,城破被俘,宁死不变节,从容赴死?!笆忝坊ㄍ龉?,二分明月故臣心”是对他梅花品节的真实写照。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共产党员和志士仁人为了坚定的信念和全国人民的解放甘愿舍弃宝贵的生命。和平建设时期,又涌现出了许多像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杨善洲等一大批一心一意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甘愿牺牲个人利益和家庭幸福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的所做所为,将舍得的内涵推向了最高境界,是对舍得文化的最好诠释。这种舍得精神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中华民族有这种精神在,复兴可望!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