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起来,空中还飘着雨,看来今天无法工作了,终于可以有时间到天龙屯堡里看看,那可是积累几日的牵挂。
贵州的雨就很多,从我到来每天都与雨相逢,连绵的秋雨让我多了几分愁思。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贵州吗?“天无三日晴”只能让我们冒雨工作,当然“地无三分平”让我感到工作的艰辛。好在,习惯了青藏高原气候和艰难的人,云贵高原上就是小菜一碟了。
其实,这几日多次看到“天龙屯堡”的指路牌,初由于忙碌,就没有在意,一连多日的看见,就让我有了几分关注。最近两日,我对天龙屯堡才有了一定的理解!如今走进天龙屯堡,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屯堡”!我要拥抱这个古镇,甚至屯堡中的那个小山包。
一条小溪水贯穿古镇,座座小桥,似乎是屯堡人努力营造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沿溪多为石砌柜台的商户人家,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桥头闲聊。我们在街上买雨伞、买盐巴,顺便开始端详这个给我视觉冲击的古镇,我与它在这里偶遇,似乎是我精心准备了许多年。在这里,我追寻着先辈的足迹,寻觅着那种我似曾相识的生活风俗,心中激荡着远古的激情。似乎在这里,才能停止我寻觅的脚步,让我静下心来,体味着这里的一切。
我来了,和秋雨一起来的,淋湿了我的衣襟。我不忍擦去,也不想擦去,想留住这个季节气息。和着这样的气息,我来寻找六百多年前先祖,与这里熟悉的建筑进行一场交流,与这里的居民一起畅谈一起回忆属于那个六百多年前的契合点。
“天龙”就是平坝的天龙镇,而天龙原名“饭笼铺”,本世纪初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到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镇“天龙”二字的由来?!巴汀蔽ぞ兀蔷哟菔樾?,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竟不知所以然。后听当地人说,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通俗地说,就是“贵州建设兵团”。
于是我就感到不解了,既是与军队有关,又与老百姓有关,那是在边关才具有的景象。这里既有碉楼,又有与农业相关的养牲畜房。守边的军人和他们的家人,构成了这里的主体。其实,这里在原来就是边关,屯堡是明朝留给贵州的记忆。
我喜欢这里的石头建筑,它带着先祖的遗风,从江南水乡辗转来到这里,并保留了下来。六百多年的风雨,六百多年的魂,六百多年艰辛,六百年的牵挂,我来这里寻觅你的芳踪。仿佛石头在这里也充满了灵气,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可以成就一片建筑神奇,诉说金碧辉煌的过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想到历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各族人希望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朱元璋顺应时势,内修政治,加强了国家的建设,逐步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营造了安定的生产生活条件。面对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都纷纷归附大明王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梁王在谋巨的胁迫下,数度杀害朱元璋的使臣,举兵反叛。朱元璋大怒,下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派傅友德为的将军,兰玉、沐英为副将,三十万大军声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傅友德精心策划,把大军分为两路,取得大胜。后来傅友德奏请奏朝廷屯田驻防,防止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扑。朱元璋为了国家昌盛,当然同意了,于是遗留下成为现在的屯堡。
进入古镇,首先经过“四公碑”,那是纪念屯堡建立时的四姓先祖。最初的建设者是如今天龙镇“张、陈、沈、?!彼拇笮盏娜肭甲婷?,特别是塘房,就是为来往客人提供食宿的宾馆。另外天龙屯堡三大姓入黔始祖则是建“屯堡”的屯扎军队。
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视为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由于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才使贵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础,贵州才能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省,从此真正意义上“独立”,当然这种独立区别于汉朝时这里的夜郎国,不再隶属于云南、四川等省管辖。但在明朝,这里就是边疆,就是蛮夷之地,和四川、重庆、云南、甘肃一样。当然也涌现了许多少数民族女英雄,如秦良玉和奢香夫人。明代西南屯田有着伟大意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少数民族从中学到了汉族移民先进的农耕文明和儒学文化。
再往前走,来到沈万三故居。这位明朝的江南富豪,他的富裕和不可一世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被发配来到贵州,就居住在这个院落,继续着他的江南财富。前面是中华财神万三祠,依然是纪念沈万三的,他带给一个朝代的荣耀。
雨还在继续下,我多么希望这濛濛的细雨,就是江南的雨,那将带走我所有的情思。但又谁说不是呢,江南的人来到了这里,这里的雨就变成了江南的细雨。于是我迎着雨,向前走去,看我似曾熟悉的房舍。我不知道流经屯堡小溪的名字,它缓缓地流淌着,是屯堡流动的血液。
驿茶站就在屯堡的中心,小溪的旁边。屯堡的老人招呼我喝茶,那是用草药熬成的。因为古时这里多瘴气,来到这里容易生病。驿茶具有驱寒避暑等多种功能,因为驿茶是有生姜、甘草、金银花等八种草药熬制而成。老人穿的衣服很有特色,她说她也是汉族人,先祖六百多年前来到这里。小河上的小桥,有陈家桥,依然怀念着故土,幽梦还乡。那一棵大树挺立在小河边,叶茂思根。
屯田驻防的人都是来自江浙的汉人,只有把这里当成他们的家,在这个山包间的一块平地中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昂杭易〗滞?,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充分说明汉族人继承了祖先农耕文化的传统,在这片土地上开荒种地。这里可是可溶岩地区啊,土地少而贫瘠,他们只有忍受孤独,接受贫瘠,在这里生活下来。石头的路、石头的桥、石头的墙、石头的瓦,这是因地制宜的智慧,也是御敌堡垒的最好形式。带来了自己的亲人,带来了自己的子女,在这里安家乐业。但这里毕竟是边关,毕竟是少数民族之地,于是他们建起了坚固的房子,像碉楼一样,兼有战争的因素。他们是来自中原的汉人,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操持了汉族所有的特色。现在,走在屯堡中,随处可见身穿大襟宽袖,蓝色长袍的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听说在日常生活中、劳作时都穿着,当地的妇女都是自己在家纺布、漂色,再亲手缝制衣服的。当地人觉得穿着这样的衣服充满自豪感,这种衣服如今已经成为天龙屯堡的一种标志。这是明朝留下的遗风,留给最真实的汉族人。我们中原汉人在时光的流逝中,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穿着,时髦地傲视天下,可我们想想,失去的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这里的人坚守着他们祖先的传统保持着大明朝文化,这里的房子虽然是碉楼,但带有江南的水乡风韵,和江南的石木结构,有着小桥流水的名字。这里的地戏(傩戏),唱腔带着江南的吴侬软语,也保留着明朝的影子,绕不开明朝那些事。水井在屯堡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被?;ぴ谝桓鲂≡郝渲小?/p>
沿小溪经过九道坎,来到屯堡东北的天龙学堂。它是天龙屯堡内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建于公元1907年,是清末武举人陈日瞻创办的。我最喜欢它气势恢宏的校门石牌坊建筑,那是学堂的标志性建筑。有许多贵州名人题字了,据说于右任也为它题写了字,但我并没有看到。学堂古朴厚重,给人神圣感觉。图书室也是由石头建起的房子,给屯堡的学子走出屯堡提供了精神食粮。学堂的后门,有一很粗的槐树,名为国槐,有500年的历史,枝虬叶茂。
天龙屯堡,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依然是驻军重地。天龙屯堡是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筑典范,它四周建有石拱门,巷道如网,易守难攻,横跨在古驿道上,是西北扼守滇喉,东南控制湘、粤的军事重地。
再沿302国道往安顺走,还有云山屯堡,和天龙屯堡一样,保留着汉文化的精髓。无意间了解到屯堡人的渊源,也是这片土地给我的馈赠,也是我和先祖的一次真情对话。走完了,看完了,雨依旧下着,这就是江南的雨,我的情思。我是在屯堡中幽深的街巷,等待那个撑黄油纸伞的女孩吗?
2015年10月7日于贵州安顺市平坝区
2015年10月11日修改
(编辑:作家网)